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曰:“上善若水,水善利萬物而不爭,居善也,心善淵,與善仁。”何可謂善?以仁待人可謂“善”。孔夫子以“仁”行天下,儒士風度,不激不厲,他所創(chuàng)立的儒家向后人傳訴著“以仁待人”之千古佳話。以仁待人可曰:“以友善之心善待他人”。一個人的友善之心看似為大千世界里的渺渺一粟,雖渺小,但有巨大的力量,一只小小的蠟燭,它的光照得多么遠啊,一件友善之事也正像一只小蠟燭一樣在這表面冷漠的世界里能發(fā)出廣大的光輝。世界需要友善,和諧校園需要友善的氛圍。校園是個“傳道受業(yè)解惑”之地,傳友善待人之道,育友善之花,讓社會乃至世界因這一朵朵友善之花而愈益和諧,如托爾斯泰所說:“如果一切皆善,就一切皆美”。
友善,是每個人應該有的品質(zhì),“友善待人”并非是一種至高無上的高尚,而應成為生活常態(tài),積善成德,而神明自得。白芳禮的故事眾人皆曉,他用蹬三輪車,一分一毫掙來的血汗錢供養(yǎng)貧困子弟的學費,他的溫情捐贈雖然數(shù)目不大,但他的善心正是當今這個物欲充斥的“華麗”世界所真正缺失的。所謂“窮則獨善其身,達則兼濟天下。”白芳禮老人演繹了“窮”亦兼濟天下之大善,達則兼濟天下,需要的只是舉手之勞,而“窮亦兼濟天下”需要付出更多的艱辛。此大善是一個表面平凡但內(nèi)心偉大的人對社會的友善。這個蒼老而又麻木的世界,需要更多這樣的友善來感化如海岸上的礁石一般冷冰冰的心靈。
友善是公民的道德規(guī)范,更是成長中的花朵—青少年必須具備的品質(zhì),友善,是一個人更好地融入集體的前提。校園這個五彩斑斕的大花園需要友善這汩甘泉的灌溉,才會愈益鮮彩芬芳,才會愈益和諧。2011年,一個校園里的故事傳遍大江南北,他叫毛曉宇,一個不算高大業(yè)不算強壯的男孩,他叫易江龍,一位因腦癱而雙腿肌肉萎縮的男孩。他們無親無故,只因同學情誼,毛曉宇無言守護易江龍三年,三個春夏秋冬,無論天晴下雨,毛曉宇對易江龍的關(guān)懷無微不至,三年如一日,是友善給了毛曉宇一股巨大的力量作支撐。毛曉宇的心靈似一顆太陽,照亮了易江龍的世界;是雨傘,撐住了易江龍的世界里傾盆灑落的孤單。他的身軀雖瘦小,卻裹藏著人性中至純至美的善意,這善意閃耀著人性光輝之溫暖光芒,我們的校園需要友善,我們的人生需要友善之光照亮前行的道路,我們的世界會因為友善之花的綻放的愈益芬芳。
關(guān)于友善的描述,說是至臻的人之本性,說是真誠的待人準則,說是當今社會遼遠的思念,說是驅(qū)散人們心中陰霾的陽光,說是春天里的陣陣清風,說是夏天烈日下的樹蔭,說是秋日里大自然給人類的無私饋贈,說冬日冰天雪地里的暖陽,這看似簡單的兩個字—“友善”卻可以用上千萬個文字的描述。這兩個字矗立在中華浩如煙海的文字里是渺小的,但被人類所踐行的時候,它的力量是強大的它所包含的“理解、寬容、團結(jié)、互助······”需要人類用一生去踐行。作為決定世界未來的青少年們,更需要踐行友善這一主題。
相知無遠近,萬里尚為鄰。以文常會友,同進一校門,以校園為家,以同學為家人,以友善待人。書需巢,蛛需網(wǎng),人需友情,友情之花需友善之泉灌溉,校園需友善才更加和諧。亡而存之,廢而舉之,愚而智之,弱而強之,條理萬端,皆歸本于學校。育友善之花,校園和諧,社會也會因開遍大江南北的友善之花而愈益和諧。
愿人心如冬日溫暖的陽光,像夏日的荷花吐露芬芳;愿人人懂得友善的意義,成為和諧之歌的演奏者,奏響和諧的主旋律。愿青少年們懂得“勿以惡小而為之,勿以善小而不為”的含義,在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保持人類善良的本性。
讓友善之花開遍,大江南北,讓和諧之歌唱響世界。